close




 


印象派之約


 


風兒告訴我


秋草薄暮


有印象派的味道



啟程吧


去北美館一探究竟


 



 


這天


我向著北美館出發


近午時分


打算展開一場華麗的冒險


單眼相機帶著


淡水河上空雲層厚堆


感覺山雨悄悄積鬱


 



 


一個人的流浪


與大師們有約


還真是浪漫風雅極了


 




 


對於藝術每個人心中


總有一把不同的尺


有些是尺度內的


那些是尺度外的


我靜靜欣賞著


想像那些大師


作畫時的情境



藝術之所以迷人


在於風格與靈魂


的觸動


跨越時空


依然震撼與共鳴


 



 


正學習蠟筆畫的我


看到莫內大師的風景畫


看到了日落的海景


特別親切


 



 


原來色彩多麼令人著迷


是喜悅


是折磨


如莫內大師說的


"Color is my daily obsession,


My joy and my torment."


藝術是喜悅與苦惱相依


蛻化為不朽的傳奇


 



 



 


展館裡面當然不准拍照


而我


在展場外拍得也很開心


沒碰到下雨更開心


 





 


一個人的北美館之旅


有單眼相機同行


自顧自的


捕捉天地間的光影


竟也能


幸福到不行


 



 



 



 


展覽到926


有機會不妨


一個人也好


一群志同道合夥伴也行


赴一趟


心靈饗宴吧


 


四毛



~ 2010.09.10 一個人的旅行 ~




 


..................... 延伸閱讀 .....................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


本次展覽以藝術史的軸線來看費城美術術館經典收藏,同時也可透析美國慈善家與美術館典藏的脈絡與風格。展出包括馬內、竇加、畢沙羅、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杜象、歐姬芙等58件油畫與雕塑作品,實屬重量級的藝術饗宴。


台北市立美術館【官方首頁】:http://manettopicasso.pixnet.net/blog


 


國際藝術公益協會網站:http://begforparty.com/my/blog/Artscharity/25405



北美館首度與美國重量級美術館共同合作,展出包括馬內、竇加、莫內、雷諾瓦、塞尚、梵谷、高更、羅丹、馬諦斯、畢卡索、夏卡爾、莫迪里亞尼、米羅、杜象、歐姬芙等,共33位藝術家、58件油畫與雕塑作品。

《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內容呈現出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前期的藝術家們,經過對古典藝術典範的反思之後,主張個人創作的主體性,強調與時俱進,以呈現現代生活與個人內在感受為主的「新藝術」風格,並以創新的技法表現。展名「馬內到畢卡索」,馬內首先背離了古典道德的包袱,以放縱的筆觸,大膽的將當時巴黎仕女奧林匹亞的胴體橫陳於觀眾的眼前,成為現代繪畫的奠基者;而畢卡索則以其一生豐沛的實驗精神與質量豐饒的創作,在現代主義中佔據了最前列的位置,同時在本次展品中,畢卡索1961年的「女人與小孩」為年代最晚的一幅作品。

現代風景畫最具代表性者為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以當時的觀光景點、家鄉、工業及城市風景為主題,他們走出戶外寫生,將注意力放在個人生活的時刻,並以細碎、繽紛的色點與色塊,捕捉變化多端、轉瞬即逝的景色,體現了現代繪畫中畫家內在自我對外在自然的探索,如莫內的「艾特達的岩門」、「昂蒂布之晨」等,表現出他對流動性質的現象,如水、光、雲霧等的繪畫掌握度;畢沙羅的「盧昂市布拉克華島(霧景)」,他用點描法繪出盧昂碼頭上的工作剪影,以及岸邊的工廠煙囪景象,則是在戶外的風景畫中納入了現代科技、勞動生產的符號;此外,藝術家如布丹、西斯來、雷諾瓦等,也都是這系列風格的代表人物。

在基於對現代科技進展、工業資本主義發達的觀注下,提倡機械美學的雷捷選擇在立體主義的基礎下,將畫面幾何分析,以明亮如金屬般的光澤色彩呈現,作品如「綠葉」、「印刷工人」等;另一位藝術家德洛內的作品則以當時先進的巴黎地標艾菲爾鐵塔為畫面主角;在以上作品的內容中,同時帶出當時的大環境、人類與自然、機器、建築間的現象關係。構圖技法上的演變,本展呈現了現代藝術家在對形體本質、二度空間的平面畫布上,如何製造三度空間假像的探索歷程,例如布拉克的「一簍魚」、米羅的「馬、煙斗和紅花」以及畢卡索「女人與小孩」等。最後,逾越了印象派對「視覺」可能性的尺度,藉由象徵、潛意識與夢境,捕捉個人對世界最深邃的內在反應,將超乎現實的情境呈現於畫布之上,例如米羅作品「繪畫」、唐吉的「平行」以及夏卡爾的「夜晚」、等。

這次展出的人物畫多半以女性為主角,呈現出豐富且多變的現代女性形象。畫中的女性不再侷限於傳統繪畫中的居家空間以符合女子「宜室宜家」的刻板形象,而從事了更多舞蹈、歌劇、音樂、閱讀等社交及文化生產活動,如馬內的「愛蜜莉・安柏的卡門扮像」、竇加「芭蕾舞課」、雷諾瓦的「彈吉他的女人」、卡塞特「包廂裡戴珍珠項鍊的女人」等藝術家的作品。而現代藝術家對於女性裸體的表現,從展出的作品中可窺看出其與傳統古典藝術中裸女形象的延續關係,同樣是為了表現身體本質的豐潤情慾,但在題材的選擇、局部細節的處理,以及身體動作的施放自由度等,都是值得細味觀察之處;如雷諾瓦的繪畫「裸女」、竇加的雕塑「人體雕塑」、馬諦斯的雕塑「坐在凳子上的裸女」與羅丹雕刻的「永恆的春天」。

另外,此次展出的馬諦斯作品「黃衣宮女」、「摩爾式屏風」等,畫中主角的宮女扮像,以及他使用收集自亞洲、北非及大洋洲的裝飾品,如非洲植物、波斯地毯、摩爾式屏風、香爐與阿拉伯紋飾壁紙等來佈置場景,在當時馬諦斯成為西方藝術家在對東方殖民地及異國文化充滿興趣與想像下,將其融入創作的代表人物之一,與之相同者還包括如高更、畢卡索與莫廸尼亞尼。

觀眾透過費城美術館的經典收藏,可飽覽19世紀末20世紀初現代藝術發展波瀾壯濶的精采面貌,同時也將瞭解費城美術館的典藏脈絡與收藏源流。美國的收藏家,尤其是費城的居民,在這批歐洲前衛藝術作品成為費城美術館收藏的過程中,資助並支持當時歐洲急需援助的前衛藝術家,之後更熱心捐贈、或費城美術館向他們蒐購,讓這次的展品,終而成為費城美術館的重要館藏,在現代藝術史中灼灼生輝。




芭蕾舞課
埃德加‧竇加(18341917, 法國)


 




綠葉
費爾南.雷捷(18811955, 法國)


 




黃衣宮女
亨利‧馬諦斯(18691954, 法國)


 




永恆的春天
奧古斯特.羅丹(18401917, 法國)


 




人體雕塑(海綿搓背的女體)
埃德加.竇加(18341917, 法國)


 




平行
伊夫.唐吉(19001955, 美國,生於法國)


 




印刷工人(最終版)
費爾南.雷捷(18811955, 法國)



 



摩爾式屏風
亨利.馬諦斯(18691954, 法國)


 




馬、煙斗和紅花
瓊‧米羅(18931983, 西班牙)


 




艾特達的岩門
克羅德.莫內(18401926, 法國)


 




愛蜜莉‧安柏的卡門扮像
艾杜瓦‧馬內(18321883, 法國)


 




 夜晚
馬克.夏卡爾(18871985, 法國、生於白俄羅斯)


 




坐在凳子上的裸女
亨利.馬諦斯(18691954, 法國)


 




昂蒂布之晨
克羅德‧莫內(18401926, 法國)


 




彈吉他的女人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 法國)


 




裸女
皮耶–奧古斯特.雷諾瓦(18411919, 法國)


 




一簍魚
喬治.布拉克(18821963, 法國)


 




女人與小孩
巴布羅‧畢卡索(18811973, 西班牙)


 




繪畫
瓊.米羅(18931983, 西班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